吉林省春玉米和部分地区夏玉米的超产栽培技术

2019-01-03

作者:

浏览量:

14


  精选良种 所选品种要求株型紧凑、耐密植。密度达到5000株/亩以上可不倒伏、不空秆、不秃尖,平均单穗粒重潜力在200克以上。生育期春播125天左右,夏播105天左右;种子处理。挑除破碎、发霉变质籽粒和秕粒,选用大小一致的籽粒,浸种8小时,晾干后用40%甲基乙硫磷和2%立克秀,按种子量的0.2%拌种,防治粗缩病、苗枯病、黑穗病和地下害虫。
 
  精细播种 精细整地。播前精细耕翻整地,亩施优质鸡粪3立方米,五氧化二磷10千克,氧化钾30千克,锌肥1千克,5%辛硫磷颗粒剂1.5千克;足墒播种。6月5日~15日播种,大小行种植,大行距为80~90厘米,小行距为30~40厘米,点播亩用种量3~4千克,亩施5千克复合肥做种肥,种肥隔离,覆土深浅一致,厚度为3厘米。
 
  提高密度 播种密度每亩6000~7000株,及时间苗、定苗。确保收获时的实收株数在每亩5500株以上。
 
  足量施肥 一般按每生产100千克籽粒施用氮(N)3千克,磷(P2O5)1千克,钾(K2O)3千克计算;磷、钾肥作底肥;氮肥苗肥轻施、穗肥重施、粒肥酌施。
 
  精细管理 及时浇水。出苗至小喇叭口期间遇旱必须灌溉。大喇叭口期以后要达到地表见湿不见干。中耕松土。苗后至小喇叭口期一般中耕2~3次,保持土壤疏松;防治病虫草害。杂草防治:播后出苗前,用50%乙草胺乳油100~120毫升兑水30~50千克喷于地面。粗缩病的防治:苗期用蚜虱净防治灰飞虱。二、三代粘虫和蓟马防治:用50%辛硫磷1000倍和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时间在苗期和穗期,兼治玉米蚜和稀点雪灯蛾。
 
  春玉米雨养条件下超高产的产量指标为900-1100公斤/亩,在超高产技术研究中,课题组以前期研究成果为依托,将各单项技术组装集成,建立了不同区域玉米高产高效综合技术模式,最终形成了以“促苗-控秆-保穗-增粒-促熟”为核心的超高产技术模式,通过“七高”实现超高产,即超高产品种、超高产土壤、超高密度、高整齐度、高群体质量、高穗粒数、高千粒重。
 
  筛选优化品种。以生育期125—130天的品种较适宜,出苗期5月15日—18日,生理成熟期9月18日—23日,既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又能正常成熟,容易实现超高产。为此,课题组通过我省东部湿润区玉米增温促早熟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建设,采用产量潜力高的超高产品种,首选耐密型品种,而不仅仅以株型是否收敛、叶片是否上冲为标准。此外,抗病性、抗倒性强等也成为课题组筛选优化品种的必要条件之一。春玉米耐密型品种的应用,提高了光温效率,达到增加光合产物的目的。
 
  改善土壤条件。高产、超高产土壤,养分含量高,物理性状好。耕层土壤容重低,中粉砂——粘粒含量少,通透性好,对根系发育十分有利。课题组在超高产攻关试验中,通过部分秸秆和根茬还田,加深耕层和留茬防风蚀、水蚀,解决了耕层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肥力下降等问题,土壤有机质平均年增加0.64g/kg。尤其是深耕深松技术,试验田连续2年深耕(松)30厘米以上,有效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根系下扎,防止了植株倒伏和早衰。
 
  高效精准施肥。根据超高产品种吸肥量高、吸肥高峰后移的规律,课题组采用的超高产田施肥原则是前促、中控、后促,并且要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亩施优质农肥4立方米。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了施肥精准度,与习惯施肥技术比,肥料利用率由30%—33%提高到40%以上。
 
  建立超高产群体结构。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非常活跃的因素。在采用耐密性好的玉米品种前提下,超高产密度的群体结构是实现超高产的基础。超高产对种植密度的要求为亩留苗一般在5500—6000株。产量构成为亩收获穗数5000-5500穗,穗粒数547—580粒,千粒重300—400克。
 
  种子处理与生育期化控。在超高密度条件下种子处理与生育期化控技术是一项非常必要的措施。课题组应用等离子体技术处理种子,提高种子发芽势,提高出苗整齐度,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水肥吸收能力。通过化控技术,降低了株高、增强了茎秆强度、有效防止了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