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中科院“黑土粮仓”项目建设团队为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2021-09-15

作者:

浏览量:


  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贵的土壤资源,是我国实现北粮南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最重要保障。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自“黑土粮仓”大河湾示范区项目建设启动以来,中科院“黑土粮仓”项目建设团队始终为黑土地保护利用以及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扎兰屯境内的大河湾农牧场有限公司第三连队,按照“用好养好黑土地”的总体要求,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孙毅老师正在研究面蚀综合治理技术,这是他们正在打造的“黑土粮仓”大河湾漫坡漫岗黑土侵蚀阻控模式。根据示范区内的地形特点和农作物布局,科学合理地在示范区内开展黑土保育和优良品种配置,改变黑土地用养失调、品种与耕作体系不配套和肥药施用过量的现状,建立耕地质量提升-作物丰产增效-农业环境绿色发展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实现示范区内黑土保育和粮食产能协同高效的目标。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孙毅说:“我们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承担的是大河湾漫坡漫岗黑土侵蚀阻控模式。包括坡地侵蚀和沟蚀,我们通过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措施来治理坡面侵蚀,同时加上横坡改垄治理坡面侵蚀,再一个就是采取各种措施,治理侵蚀沟,恢复土地的耕地性质,通过整治以后,整个水土流失减轻。同时地力得以恢复,通过我们的综合设施能够取得产量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以上。为农民增产增收,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我们沈阳生态研究所的贡献。”

  和孙毅老师一样负责“黑土粮仓”项目大河湾示范区建设的科研团队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牵头整合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沈阳生态所等10余家  国家级科研单位共同承担,百余人参与,他们都是从事水土侵蚀阻控、节水保水、农业农机传感器技术、现代草牧业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参与了水蚀治理、土壤改良与培肥、测土施肥与新型肥料等重要的研究与示范工作。大河湾示范区作为大兴安岭南麓棕壤土、漫坡漫岗地的典型代表,是本次“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七大示范区之一。计划2-3年将成为整个大河湾示范区16.8万亩的本地资源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大数据决策中心以及无人化智能农机装备指挥中心。后期将立足大河湾,服务农垦集团,辐射蒙东四盟市8000万亩耕地与草场。

  “黑土粮仓”科技项目是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与中科院整建制合作,是将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融合,开展黑土地智能化农机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应用研究,最终形成“种植前地块级精准体检—种植中全程数字化信息采集—专家系统实时处方建议—机械化智能化精准执行”的大河湾现代农业新模式。通过项目的实施,逐步恢复和重建大河湾黑土地的生产生态功能,确保黑土地质量稳定提升,在保障农业生产节本、增效、提质、增量的前提下实现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打造未来服务内蒙古东四盟乃至整个东北的大河湾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河湾示范区突击队数据分队队长李成在接受采访中说:“根据我们去年的摸底调查,我们形成了一套种植信息化全生命周期的一个信息系统,里面包含了有数据采集到分析到数据决策,到最后的智能执行,我们完成了呼伦贝尔农垦集团24个农场的测土采样工作,马上要进行测土化验,我们一共进行二代柴油动力拖拉机进行改造了将近1000多台。同时我们也研发了智能农机,有鸿鹄T30、T150;新研发的T50正在测试中。同时在保护性耕作方面,我们建立了黑土地保护技术,以及水蚀沟的监测和治理,形成了一套有机肥制备方案;今年五月份完成了三种种植模式的4000亩大田对比种植,以及200亩15个因素的小区对比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全力以赴建设好黑土粮仓,为黑土粮仓的建设提供先进的科技支撑,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